每座城市,都不只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社會資源的機械組合,而是有記憶、有活力的復雜生命體。對歷史遺存最好的保護是再利用,對城市記憶最好的守護就是讓它以全新的方式物盡其用、“活”得更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更新不是為新而新,須得跟上市民訴求變化,融入城市功能演進。
最近,到北京站乘車的旅客都有一個共同感受——老站竟然變樣了。介于水湖藍、孔雀綠之間的高聳穹頂復古典雅,古銅色鎏金燈大氣古樸,明城墻遺址與候車室拱形窗遙相呼應,不時有旅客駐足觀賞,感慨“好像走進博物館”“美得就像一幅畫”。
“內暢外聯、通衢八方。”作為曾經中國最大的鐵路客運車站,北京站自建成通車至今已有六十余年,還憑借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躋身“首都十大建筑”。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規模日趨擴大、人員流動愈發頻密,交通任務越來越重,這座老站也日漸擁擠嘈雜,“一磚一瓦皆經典、一桌一椅一幅畫”的古典美逐漸在川流不息中被喧囂淹沒。直到去年客運提質工程落地推進,老站經過系統改造,才重現了原本屬于她的光彩與魅力。
回望近年來北京城市更新的歷程,老站復原只是“風景一隅”。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古都北京的大量老建筑紛紛開啟了“煥新模式”,大量“沉睡的財富”被一一喚醒。斑駁破舊的老廠房轉型為時尚設計廣場,干涸蕭條的河道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古樸景致,衰頹雜亂的老街奏響駝鈴古道的千年“回響”……這些備受好評的更新案例,雖然“打開方式”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讓這座城市的過往印跡更加可觀可感,并迅速俘獲人心,成為城市新地標。事實說明,時代記憶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只要用心挖掘、巧妙盤活,完全可以煥發光彩,為城市發展注入別樣活力。
城市更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如何在走向未來的同時擦亮記憶,也是擺在許多城市面前的共同課題。透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城市更新的“新”不是憑空硬造的,而是在城市脈絡里生長出來的。每座城市,都不只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社會資源的機械組合,而是有記憶、有活力的復雜生命體。舊建筑、老物件,文物古跡、歷史遺存,都是時代記憶的“活頁”,并慢慢沉淀為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標識。讓時代記憶重煥光彩,表面看可能是建筑風貌的還原、空間格局的迭代,實則蘊含著歷史文脈傳承、氣質內涵激活等文化思考。以北京站為例,更新改造充分借鑒原有樣貌,深入挖掘其曾經具備的民族與現代融合的浪漫氣質,做到復原與煥新統一,讓人們一入廳堂就能感受到鮮明的時光印跡。在延續的基礎上更新,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在方方面面融入考究用心,就能讓人們感受光陰的厚重,也能點亮城市的歷史美感、文化深度。
對歷史遺存最好的保護是再利用,對城市記憶最好的守護就是讓它以全新的方式物盡其用、“活”得更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更新不是為新而新,須得跟上市民訴求變化,融入城市功能演進。城市發展階段不同,人們對建筑功能的需求不同,美學旨趣也在悄然變化,唯有找到時代建筑與現代生活的融通之處,才是更新破題的思路所在。在這方面,新首鋼的蛻變就頗具典范意義,伴隨冬奧籌辦,昔日鋼花四濺的廠區,逐步轉型為冰雪樂園,又在后冬奧時代,充分挖掘工業滄桑感與未來科技風的反差,積極發展人工智能、云轉播、自動駕駛等應用場景,推動“廠區”“園區”向“社區”“街區”轉變。城市更新沒有“統一解”“最終解”,把準時代脈動、緊扣大眾需求,才能真正留住城市文脈的根與魂,使居民獲得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成色更足。
置身巨變的時代,北京是在現代化道路上快速行進的超大城市,同時也是歷史底蘊豐厚的千年古都。坐擁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紅墻黃瓦見證了歲月滄桑,尋常巷陌有說不完的故事。與此同時,發展模式的深刻嬗變,“四個中心”的城市定位,賦予了北京全新的任務。歷史給了饋贈,時代給了舞臺,如何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還需要城市治理者們繼續作答。既著力打造更多具有標識意義的復興地標,也雕刻更多“小而美”的精品陳設,提供更多獨具特色的“北京方案”“北京智慧”,展現的不僅是北京這方發展熱土的澎湃激情、治理能力,某種程度也代表著超大型城市在快速轉型升級過程中對城市更新模式的有力回答。
北京是發展中的北京,亦是許多人深愛著的那個老北京。讓時代記憶留在我們身邊,讓歷史文脈以更加顯著的方式存續,這樣的城市所提供的不僅是我們工作生活的空間,也會點燃更多的熱愛與期待。(范榮)
(來源:新華網)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