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慧榮 通訊員 王鵬
驚蟄過后,氣溫回升。在潞城區潞華街道堡頭村鑫熬興大蔥種植有限公司的蔥秧培育大棚內,新苗初露、生機盎然。
“前幾年咱們的蔥秧都是在外培育。大棚建好后,我們便自己培育蔥秧,省去了運輸環節,減少了死亡率,提高了出苗率。這些秧苗‘五一’前便可全部移植完。”有著近40年大蔥種植經驗的公司負責人孫興旺說。
鑫熬興大蔥種植有限公司現擁有占地2畝的大棚5架、占地10畝的大棚1架。人勤地不閑??粗@些大棚,孫興旺介紹,培育蔥秧僅是大棚的一項功能。種植草莓、冬棗、葡萄等經濟水果,讓有限的土地四季不閑、循環利用,是老孫種蔥之外的又一“主業”,也是他這些年創新發展思路、探索科學種植的成果。尤其是草莓的種植和銷售,在經過兩年的嘗試后,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讓孫興旺看到了高效利用土地、科學規劃土地、循環利用土地的前途和希望。
在鑫熬興大蔥種植有限公司院內和車庫中,停放著功能不一、型號齊全的大中型農業機械。“隨著大蔥種植面積的增加,對農機具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去年,我們新購置了4臺培土機,今年還將購置一批新農機。這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規范了田間管理,更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說到這里,老孫的臉上滿是自豪,“區委、區政府近年來對咱們農戶在購買農機具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從2018年購買第一臺開溝機至今已經第五個年頭了。五年來,我們投資200余萬元,先后添置了播種機、收割機、鋪膜機、移栽機、無人打藥機等,都不同程度享受到政府的農機補貼。”從當初全憑人工的鍬镢耬耙,到現在的機械作業,再發展到無人操作,每一步,都是潞城區推進大蔥機械化種植的縮影。
接過父輩的鋤頭,老孫的兒子也加入“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除了幫我種植大蔥外,孩子和我還一起去外面學習參觀考察,把好的經驗、做法帶回來?,F在外面的事情基本是兒子在打理,哪里不合適了,父子倆就商量著來,現在國家支持鄉村發展的政策這么好,年輕人更應該抓住機遇好好干……”
如今,一大批有思想、有知識的新型農民正在接過父輩們的叮嚀和囑托,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將美好向往變為現實。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
|